第35章 人才培养-《工程代号521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院里的梅院长就曾说过,陈耀华考虑问题一向稳妥,他如果提出问题,一般都想好了解决问题的方案。听了他的分析,几位组长认为,接下来的经费确实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按照陈耀华的设想,他认为应该把每个试验组的技术人员分为三部分,一部分从事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,准备成果鉴定材料,另一部分人员进行技术探索,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原材料和TSM生产方法,其余技术人员为工业化大生产做准备工作。

    “总得有个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吧,你不能让我们同时开展这些工作呀!”马学远的思维,似乎永远都跟陈耀华不合拍。

    “如果非要排个先后顺序,目前最重要的工作,你们也许认为是521工程包括小试和工业化试验总结报告的编写,因为这涉及到尽早实现成果鉴定的问题。但是,我认为TSM材料的多品种多规格,几种原料纯度的提高和环保化生产工艺的探索,还有将521工程尽早实现产业化,这些是比成果鉴定更加重要的工作。所以,我认为这几项工作应该同时开展,没有孰先孰后之分。”

    虽然愿意跟同事们讨论工作,善于听取不同意见,但在原则问题上,陈耀华很有主见,从来不会被同事牵着鼻子走。

    “老陈,你这想法倒是不错,几件事情都不耽误,就怕每个组的技术力量不够用啊!”钱章良不无担忧地说。

    “现在每个试验组都有十五六名技术人员,在组长的统筹安排下,抽出两三名技术人员编写试验总结报告,四五名技术人员做产业化大生产的准备工作,剩余将近一半的技术力量,用来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,技术人员怎么不够用呢?”

    “主任,你知道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,这三方面工作都需要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,每个试验组有几个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人员?把工作交给他们能放心吗?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呀!”孙良才也觉得为难。

    在科研工作上,老陈也只具体负责一个试验组的工作,在这方面他跟另外几位组长其实没啥区别,但在管理和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方面,老钱等其他几位组长就差远了。

    在陈耀华负责的材料合成试验组,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,就把周玉明、许巍、田海涛和唐建林培养成了业务骨干,几人都是他的得力助手,他们早就具备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,不管陈耀华在不在组里,只要他把工作交代清楚,这几名助手就可以各司其职,带领全组人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。

    反观其他几个试验组,不管是自视甚高的马学远,还是喜欢亲力亲为的钱章良,或者善于钻研的孙良才,至今没有在组里培养出自己的得力助手,所以,除了他们自己,孙良才等人觉得自己组里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可用之人。

    陈耀华早就看出了这个问题,也在各种场合多次提醒注意对年轻人的培养,不知什么原因,没有引起其他组长的足够重视,现在需要用人了,才感到无人可用,这是他们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结果。

    趁此机会,陈耀华正好再一次向几位组长强调培养年轻人的重要性,“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有独当一面的能力,咱们在座的几位,虽然现在都是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长,想想当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,要是没有领导和师傅往咱们肩上压担子,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样呢。没有担负过重任的肩膀,当然难当大任,这对谁都一样。所以,我建议各位组长这次大胆地把工作交给你们认为有潜力的年轻人,有你们最后把关,不要怕他们犯错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